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立冬》唐·李白
LI DONG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起始,于每年公歷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代表著冬季的開始,為冬三月之始。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草木凋零、蟄蟲休眠。如《孝經緯》曰:“斗指乾,為立冬,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
立冬代表著冬季的開始,它是中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立冬在古代社會也是“四時八節”之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中國部分地區有祭祖、飲宴等習俗。
立冬,意味著萬物開始進入休養、收藏的狀態。元代文人吳澄編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將一年二十四節氣分成“七十二候”,每個節氣分成三候。立冬三候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意思是,此時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也是享受豐收的季節。中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
草木凋零,蟄蟲休眠,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便在立冬這天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
在中國北方地區,有立冬節氣吃餃子的習俗,在立冬這天改善一下生活,好吃不過餃子。此外,餃子諧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
文字:135AI寫作/僅做展位,使用請替換
貼紙+排版:筆格設計、135編輯器
圖片:來源135攝影圖/ID:59536、ID:59538
使用說明:149974鏡像樣式
立冬時節,大地仿佛一夜之間被一層薄薄的霜雪覆蓋,萬物在靜謐中沉睡。雪花像一朵朵紛紛揚揚的棉花,給大地蓋上了厚厚的棉被,預示著來年的希望與收獲。
使用說明:149978鏡像樣式
立冬,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不僅是冬季的起始,更是大自然輪回中一段靜謐而深遠的序曲。當每年公歷11月7日至8日之間,太陽行至黃經225度,斗柄指向西北,我們迎來了這個標志著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的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