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周年,微信采訪135編輯器聯合創始人——孫曉芳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微信官方聯合封面新聞在全國范圍內“尋找微信創業者”,135編輯器創始人孫曉芳便是其中一員,見證了中國發展的歷史性飛躍,與微信一起改變世界,她是“微信創業者”。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微信創業者的腳印始終踩在國家發展的大腳印中。
微信官方聯合封面新聞在全國范圍內“尋找微信創業者”,135編輯器創始人孫曉芳便是其中一員,見證了中國發展的歷史性飛躍,與微信一起改變世界,她是“微信創業者”。
“喜歡折騰的人,不折騰就不安”,是孫曉芳對自己的評價。
在高考結束的的那個暑假,孫曉芳便開始了“創業”。一個小作坊式的培訓班,連續一個月教小學孩子學英語,學習半天收費100元。那個時候農村的小學還沒開英語課,也很少有這樣的培訓班。此外,她還兼職了一份家教,一個月整整掙了3000多塊錢。
孫曉芳說,她從那次創業中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既賺了生活費,又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后來,孫曉芳的創業便一發不可收拾了,而且幾乎是隨時隨地處理工作。
孫曉芳的創業與微信結緣發端于2012年,那時候她在單位做培訓會,順帶做公司的公眾號。工作的要求只是簡單地將公司的一些內容發布在公眾號上。用的是微信的編輯器后臺,比較簡單,也沒有排版的概念,孫曉芳一直想要做一些好的版式,無奈的不懂設計,也沒找到好的方法。
在一次和發小的聚會中,孫曉芳發現了商機。幾個小伙伴約定要在一起搞點事情,在加上之前維護公眾號的個人經歷,做一款簡易版的微信編輯器便成了孫曉芳的創業項目。很快,編輯器1.0版本在2014年的9月上線。
可這次的創業并不再像過去那么順利。孫曉芳沒料到的是,創業前兩年的艱辛是怎么也預想不到的。2016年底的時候,團隊出現了重大的變動,總共7個人的團隊,由于對編輯器不看好和各種原因,全都走了,只剩下孫曉芳和合伙人從零開始。
“那幾天,我一度想放棄了,但這個念頭持續的時間不超過2天,我又開始了打雞血的狀態。”孫曉芳說,如果那時放棄了,就不會有現在的135編輯器了。幾天后,孫曉芳又開始重新找新辦公室,買家具,招人,幾乎一刻都沒停歇,團隊迅速運轉起來,各項工作也開始走向正軌。所幸的是,到2016年底孫曉芳的公司已經積累了100萬的用戶。
創業之后,孫曉芳感到最開心的事莫過于得到用戶的肯定,甚至她還會到用戶群里直接與用戶交流。創業初期,她每天都會抽出1-2個小時的時間在群里和用戶聊天,做客服。用戶說需要什么樣的樣式,她都會第一時間反饋給設計師,用戶需要的功能,也會及時跟產品經理進行溝通。
“前期的用戶積累完全是靠口碑傳播,沒有花一分錢的推廣費。”在百度、知乎等平臺搜“公眾號排版”“編輯器”等關鍵詞,135編輯器的推薦是非常多的,還有新媒體講師會直接拿135編輯器來作為講課的工具。
在孫曉芳的世界里,用戶就是她的朋友。如同童話故事《皇帝長了驢耳朵》里講述的一個理發師為了隱藏秘密,選擇向大樹的樹洞吐露心聲。孫曉芳透露,135編輯器就是所有新媒體編輯的樹洞,經常會有公眾號小編在向他們吐槽情緒爆發的瞬間。
“剪輯了半天的視頻,突然電腦死機”;
“剛躺床上,收到領導短信說明天推送的稿子還要優化”;
“加班到11點回家,沒有涼白開,那種布滿全身的孤獨感”;
甚至還有用戶凌晨4:30發消息尋求幫助,請求幫忙找回電腦宕機丟失的文章,所幸用戶在云端草稿自己又找到了文章,清早看到她一個人從絕望到驚喜的留言,特別感慨,用戶說那篇文章決定了她在單位的去留。
“跟他們打交道久了,特別能夠理解他們。”孫曉芳說,在工具上,135編輯器力求要做的就是“傻瓜式”的軟件,讓編輯通過簡單的搭積木的方式快速美觀地將自己內容呈現出來,給文字工作者帶來更多的便利,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每次看到用戶的留言,我都會特別的感動,感覺唯有把產品做得更好才能不辜負大家一腔熱情和期望。”
135編輯器已經走過了5年,對于未來,孫曉芳表示,135編輯器就像自己養大的孩子,不管是團隊還是用戶,傾注了太多的心血在里面,一定會帶著團隊繼續做好產品,給新媒體從業者提供好更全面的服務。對于創業,孫曉芳也提了自己的看法:“無論創業的內容是什么,生存都是第一要務。市場可能不會給第二次機會,也可能沒有足夠的成本重來。”
立即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