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是北方重要的漁業養殖基地和水產品供給基地,在漁業生產中占據絕對優勢,但我市的漁業發展急需在生產方式和產業調整等方面做出改變。打造現代漁業新模式,建設新“藍色糧倉”。
海洋漁業是我市的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海洋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我市主導推進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海產品實現有效供給,海水育苗、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水產品加工產業統籌推進,同時協調漁業物資制造、冷鏈流通、休閑漁業、貿易與資源養護等與其有緊密經濟關聯的產業協同發展。基本構建起“五大漁業產業體系”。
由海洋資源大市向海洋經濟強市轉變過程中,既有新舊生產方式轉換的問題,也有產業調整管理缺位的問題,距離現代漁業要求的信息化、智能化、高生產率、低管理成本仍有較大差距。
21世紀以來在黃海和東海出現海水富營養化勢態,綠潮、赤潮和金潮產生頻率增加;渤海海域環境閉塞,海水流通不暢,工業、生活污染物沉淀于渤海海底,污染難以清除。
除個別大型水產養殖企業外,規模小、技術層次低的個體養殖戶是海參養殖的主體。個體養殖形態是“散、小、亂”,養殖生產區域分散,不成規模,養殖方式傳統低效,養殖技術及工具落后。
“可視、可測、可控”一直是漁業生產監測目標,這將大大提高漁業生產效率。海參養殖需要了解溫度、鹽度、pH值和溶解氧等相關數據信息,尤其是大面積底播養殖,數據信息更為重要。
在新時代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求下,我市漁業正面臨環境、資源、市場、機制和觀念等多種因素的交叉制約。目前,加快科技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現代漁業新模式成為我市建設“藍色糧倉”的必然選擇。
以海洋漁業資源與可持續產出為核心,大力發展碳匯漁業。利用海水貝藻類養殖具有的高效“固碳”作用和海洋環境中食物鏈傳遞規律,建立上層藻類,中層貝類、下層海參等海珍品立體生態養殖模式,實現各層生物的代謝物相互利用。
在近海、灘涂養殖基礎上,探索陸基、遠海養殖新途徑。陸基養殖重點推進以工廠化養殖為主的設施漁業發展,推廣包括受控式集裝箱循環水綠色生態養殖技術在內的生態健康養殖技術。
開展品牌工程建設,鼓勵水產品加工企業設計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申報馳名商標;加大品牌保護力度,建立地理標志產品體系,對海產品開展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申報工作。
【模板版權聲明】
排版:135編輯器
圖片:135攝影圖(ID:23449),使用請替換
貼紙:135編輯器
文字:135AI寫作,使用請替換
使用說明:116485鏡像樣式
使用說明:116489鏡像樣式
使用說明:116491鏡像樣式
使用說明:116492鏡像樣式
使用說明:117591鏡像樣式
使用說明:116464鏡像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