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大群眾要養成節儉用餐習慣,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倡導“光盤行動”,樹立“吃多少點多少,吃不了就打包”的文明用餐新理念,自覺抵制鋪張浪費,自覺做“文明用餐”的宣傳者、實踐者和監督者。
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緬懷過去,更是撫慰民心、順應民意的措施,同時國家公祭日的設立,也是中國與世界更好的在溝通,在向全世界傳遞中華民族對于人權和文明的態度,在向全世界表達我們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決心與責任。
以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公祭,其世界意義在于,能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而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
紀念張國榮去世
國家公祭日是一個國家為紀念曾經發生過的重大民族災難而設立的國家紀念活動,由國家權力機關決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主要參戰國政府紛紛推出國家級哀悼日,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在慘案中死難的國民,增強現代人對國家遭受戰爭災難歷史的記憶。
民以食為天。古往今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饑餓的抗爭,從未停歇過對糧食的渴望。袁老作為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于生產的科學家,幾十年來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
誦讀抗戰家書,緬懷在南京大屠殺中死難的同胞和為祖國犧牲的革命英烈,就是為了銘記歷史,繼承先烈遺志,刻苦學習,鍛煉本領,擔負起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歷史重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
5·12汶川地震包括震中50千米范圍內的縣城和200千米范圍內的大中城市。陜西、甘肅、寧夏、天津、青海、北京、山西、遼寧、福建等全國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臺灣地區有明顯震感。
為了讓全國人民吃飽飯,國家下了很大功夫。主要是雜交水稻的不斷改進,由1958年畝產400公斤到2017年畝產1150公斤,僅僅六十年,水稻產量整整翻了3倍。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中國同胞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三十多萬人慘遭殺戮,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
2014年12月13日,出席首次在南京市舉行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中國國家領導人13日參加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
公祭儀式吸引了眾多媒體的廣泛報道,廣大市民也通過各種方式抒發情感、寄托哀思。而在社交媒體上,微博成為網友銘記歷史、表達哀思新的重要渠道。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今天發布公告,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志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