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關節隱隱作痛,上下樓梯時膝蓋像“生銹的齒輪”?陰雨天關節又酸又脹,仿佛提前預知天氣?別以為這只是“老毛病”,很可能是關節炎在“作祟”!
作為困擾全球數億人的常見病,關節炎并非單一疾病,而是多種關節疾病的統稱。今天就帶大家揭開它的神秘面紗,了解如何科學應對。
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軟骨逐漸磨損變薄,骨頭直接“硬碰硬”,引發疼痛、腫脹。肥胖人群因關節長期承受過大壓力,發病風險更高。數據顯示,體重每增加1公斤,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就增加4公斤!
它偏愛雙手小關節,常出現對稱性疼痛、晨僵(早晨起床關節僵硬,活動后緩解),嚴重時可能導致關節畸形。這種病還會“牽累”全身,出現發熱、乏力等癥狀,女性發病率約是男性的3倍。
愛吃海鮮、喝啤酒?小心痛風找上門!當體內尿酸代謝異常,尿酸結晶就會在關節處堆積,像撒了一把玻璃渣般引發劇烈疼痛,最常“攻擊”大腳趾。
疼痛通常在夜間突然發作,關節紅腫熱痛,讓人難以忍受。高尿酸血癥人群、偏愛高嘌呤食物的“吃貨”尤其要警惕。
關節疼痛是最明顯的癥狀,可能是隱隱作痛,也可能是刺痛、鈍痛。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后稍有緩解,嚴重時甚至影響日常行走、握物。
炎癥會導致關節周圍組織水腫,看起來比正常關節“胖一圈”。早晨起床或長時間休息后,關節會變得僵硬,活動困難,持續時間從幾分鐘到數小時不等。
病情加重時,關節活動范圍會變小,彎曲、伸直困難,手指無法正常握拳,膝關節不能完全下蹲。長期不治療還可能導致關節畸形,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年齡是骨關節炎的主要危險因素,5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顯著上升,65歲以上人群半數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軟骨修復能力下降,“老化”難以避免。
體重超標會給關節帶來巨大壓力,尤其是膝關節。每走一步,膝蓋承受的壓力相當于體重的2-4倍,肥胖人群患關節炎的風險比正常人高3倍以上。
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頻繁屈膝下蹲的職業(如建筑工人、農民、舞蹈演員),或需要久坐、久站的辦公室人群,因關節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更容易出現勞損,誘發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類型的關節炎具有遺傳傾向。如果家族中有相關病史,自身發病風險會明顯增加,需格外注意早期篩查。
避免長時間爬樓梯、登山等損傷關節的運動,選擇游泳、騎自行車、散步等對關節負擔小的有氧運動。
每天抽出15-30分鐘進行關節活動操,如膝關節屈伸、手指伸展,增強關節靈活性。同時,通過靠墻靜蹲、平板支撐等運動鍛煉肌肉力量,為關節提供更好的支撐。
體重每下降1公斤,膝關節壓力減少4公斤!通過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控制體重,少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避免暴飲暴食,將BMI(身體質量指數)控制在18.5-23.9的正常范圍內。
注意關節保暖,尤其是秋冬季節,可佩戴護膝、護腕;避免關節過度勞累,搬重物時借助工具,減少關節受力;
長時間伏案工作時,定時起身活動,緩解關節僵硬。此外,女性要避免長時間穿高跟鞋,減少膝關節壓力。
4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一次關節健康檢查,高危人群(如肥胖、有家族病史者)縮短檢查周期。
若出現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及時就醫,早診斷、早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文案】135AI寫作,使用請替換
【圖片】135攝影圖(ID:84500),使用請替換
【貼紙】135編輯器
【排版】135編輯器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