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安
康
粽
葉
飄
香
忙碌的學業、工作之余,這段閑暇時光正適合與家人圍坐包粽,或是奔赴江畔觀賞龍舟競渡,沉浸式感受端午氛圍,為生活添一抹傳統亮色。
端午節,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蘊含深厚意義。其起源說法多樣,流傳最廣的當屬紀念屈原。屈原忠君愛國,卻遭奸佞排擠,見郢都淪陷,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楚人感懷,以舟船尋其尸身,投米團喂魚護其體,由此衍生出賽龍舟、吃粽子習俗。這不僅是對屈原的追思,更體現中華民族“憂國憂民、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扎根其中。
端午還是古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體現。在傳統觀念里,五月是“毒月”,“五毒”復蘇,疫病易生。于是人們掛艾草、菖蒲,灑雄黃酒,驅邪防疫,以各種儀式與自然和諧共處,彰顯對生命的珍視、對自然的敬畏。歷經千年傳承,端午跨越民族與地域,強化了“多元一體,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
當空氣中飄來粽葉的清香,江面泛起龍舟競渡的漣漪,艾草菖蒲在門楣輕輕搖曳,五彩繩在孩童腕間跳躍,端午的獨特韻味便撲面而來。
粽子堪稱端午節的“代言人”。北方粽子多以蘆葦葉包裹,葦葉清香,搭配糯米、紅棗,軟糯香甜;南方則常用竹葉或荷葉,竹葉清苦回甘,荷葉散發淡淡荷香,包裹咸香的五花肉、咸蛋黃,風味濃郁。
龍舟競渡是端午的熱血篇章。一艘艘龍舟如離弦之箭,在江河中破浪前行。鼓手擂鼓助威,節奏激昂;槳手們整齊劃槳,水花飛濺。其起源或與祭祀龍圖騰相關,如今則演變為全民參與的競技賽事,展現出團結協作、奮勇爭先的精神風貌,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端午時節,家家戶戶門口掛上艾草與菖蒲。艾草散發特殊香氣,可驅蚊蠅、凈化空氣,還有散寒除濕、溫經止血功效;菖蒲葉片似劍,在傳統文化里能斬妖除魔、辟邪驅鬼。微風拂過,艾蒲輕搖,為端午添幾分古樸與寧靜,護佑家人安康。
端午的習俗,是歲月沉淀的瑰寶,是刻在民族記憶里的文化密碼。無論是香甜的粽子、飛馳的龍舟,還是搖曳的艾蒲、飄揚的五彩繩,都凝聚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的向往。它們跨越千年時光,至今仍煥發著獨特的魅力,讓我們在傳承與體驗中,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端午時節,陽氣升騰至頂峰,天地間濕熱氤氳,蚊蟲滋生、疫病易發,人體的氣血運行也隨之旺盛,毛孔腠理開泄,此時若不注重養生,邪氣便易趁虛而入,因此調養身心尤為關鍵。
在飲食養生方面,粽子雖為端午傳統美食,卻暗藏養生智慧與講究。糯米作為粽子的主要原料,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粽葉無論是清香的蘆葦葉,還是帶有獨特苦香的竹葉,都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紅棗、赤豆等配料,則能養血安神、利水消腫。但粽子黏性大、不易消化,老人、兒童及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食用量,避免加重腸胃負擔。
起居與運動調養同樣重要。此時節宜晚睡早起,在清晨陽光溫和時適度活動,吸收天地陽氣,提升身體活力,但需避免在烈日下長時間暴曬,以防中暑。每日午后小憩片刻,哪怕只有20分鐘,也能有效消除疲勞、舒緩情緒,讓下午的工作學習更有精力。運動選擇上,以輕柔舒緩為宜,如漫步湖畔、慢跑林間,或是打一套行云流水的太極拳。
濃情端午
粽葉飄香
排版:135編輯器
貼紙:135編輯器
圖片:135攝影圖(ID:81589)使用時請自行替換
文字:135AI寫作,僅用作占位,使用時請替換
注:文章內藝術字“端午“為原創繪制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