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網絡詐騙
YOUR LOGO
LO
GO
守護校園安全
明德大學組織
反詐防騙教育專題講座
為提升同學們的防騙意識與能力,我校特別舉辦此次防范網絡詐騙專題講座,為大家揭開網絡詐騙的神秘面紗,筑牢校園安全防線。
活動舉辦的目的
網絡詐騙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等手段,誘使受害者進行財產轉移或泄露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它借助網絡的便捷性與隱蔽性,突破了傳統詐騙的時空限制,讓不法分子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實施大規模詐騙活動。
網絡詐騙的隱蔽性極強。不法分子往往偽裝成正規機構、熟人或朋友,通過偽造的網站、鏈接、短信等手段接觸受害者。他們利用人們的信任心理與信息不對稱,精心設計騙局,讓受害者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圈套。
其危害性不可小覷。網絡詐騙不僅直接導致受害者的財產損失,還可能引發心理創傷、信用受損等連鎖反應。對于大學生而言,這可能意味著生活費的流失、學業的中斷,甚至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受挫。
一些非法平臺以低門檻、快速放款為噱頭,誘導學生辦理校園貸。他們隱瞞高額利息、手續費等關鍵信息,讓受害者陷入債務困境。更有甚者,會通過威脅、恐嚇等手段逼迫受害者償還債務。
不法分子冒充電商平臺或快遞公司的客服,以商品質量問題、快遞丟失等為由,主動提出退款或賠償。他們通過發送虛假鏈接或二維碼,誘使受害者輸入銀行卡號、密碼等信息,從而盜取資金。
在社交平臺上,不法分子偽裝成善良、真誠的網友,與受害者建立親密關系。在獲取信任后,他們以各種理由向受害者索要錢財,如生病、急需用錢等。一旦得手,便會拉黑受害者,消失在網絡世界中。
在面對陌生來電、短信或網絡信息時,務必保持警惕,通過官方渠道核實對方身份。例如,收到銀行短信時,直接撥打銀行官方客服電話確認。
不要隨意在不安全的網站或平臺上填寫個人信息,如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密碼等。在社交平臺上,避免過度暴露個人生活細節,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對于陌生的鏈接或二維碼,不要輕易點擊或掃描。它們可能包含惡意程序或病毒,竊取你的設備信息或引導你進入虛假網站。
在手機和電腦上安裝正規的安全軟件,定期更新病毒庫,進行系統掃描與清理。這能有效識別和攔截潛在的詐騙信息與惡意程序。
【模板版權聲明】
排版|135編輯器
圖片|135攝影圖(ID:59887) ,
使用請自行替換
貼紙|135編輯器
文字|來源于135AI寫作,請自行替換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