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冬季的第5個節氣于每年公歷1月5-7日交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小寒節氣的特點就是寒冷,但是卻還沒有冷到極致。
小寒,標志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意味天氣寒冷,但未到極點。對小寒節氣的名由,《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小寒是冷氣積久而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冬至之后,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持續降低,溫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際降到最低。小寒的天氣特點是:天漸寒,尚未大冷。民諺:“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這說明了小寒節氣的寒冷程度。
俗語說“冬練三九”,小寒節氣正處于“三九”天,“三九”天是指冬至節氣開始數九,九天為一周期,其中第10天至第18天稱作“二九”,第19天至第27天稱為“三九”,以此類推。小寒節氣正處在“二九”“三九”期間,可以說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也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節。
中國醫學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所以,雖然小寒養生包括的內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則仍是《黃帝內經》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冬日萬物斂藏,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冬季時節,腎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所以冬日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雖然此時節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并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
如手足冰涼、怕冷、腰酸、性機能低下等體征,可選用鹿茸、杜仲、肉蓯蓉、巴戟等。陰虛陽盛的體質更宜選用冬蟲夏草、石斛、沙參、玉竹、芡實之類,配伍肉禽煲、燉湯水進補。
民諺亦曰:“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到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了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文字:摘抄百度百科/僅做展位,使用請替換
貼紙+排版:筆格設計、135編輯器
圖片:來源135攝影圖/ID:63636、ID:59841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