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露
萬物皆秋
夜露凝寒
HAN LU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時至處暑,已到了高溫酷熱天氣“三暑”之“末暑”,意味著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
寒露,是干支歷酉月的結束以及戌月的起始。夜晚,仰望星空,會發現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心宿二)已西沉。寒露后,太陽高度繼續降低,氣溫逐漸下降。寒露與白露節氣時相比氣溫下降了很多,寒生露凝,因而稱為“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此時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晝夜帶寒意。在中國民間,有“露水先白而后寒”之諺言,其意為經過白露節氣后,露水從初秋泛著一絲涼意轉為深秋透著幾分寒冷的“白露欲霜”。
關于寒露的諺語還有:“寒露過三朝,過水要尋橋”,指的就是天氣已帶寒意,不能像以前那樣赤腳趟水過河或下田了。寒露期間,人們可以明顯感覺到溫差變化。從潔白晶瑩的露氣轉為寒冷欲凝,生動地反映出氣溫的不斷下降。隨著寒氣增長,萬物也逐漸蕭瑟。
元代文人吳澄編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將寒露分為三候:
秋分時節,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后進入了“候平均氣溫”劃分的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
寒露時節,很多地方有賞楓葉的習俗,“霜葉紅于二月花”說的也是這個季節。賞楓葉的這個“賞”字非常重要,不同于坐在窗臺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葉子就算了,必得身臨其境方能品味其妙。
寒露到,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理論,這時人們應養陰防燥、潤肺益胃。于是,民間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芝麻,在《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等醫藥學專著里都享有很高的評價,可廣泛應用于食療。
每個季節都有適合它精神氣質的花。寒露到來的農歷九月又稱菊月,是菊花的月份。和大多數春夏盛開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節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開得艷麗。寒露三候中的“菊始黃華”,指的正是菊花此時普遍開放。
【模板版權聲明】
排版|135編輯器
圖片|135攝影圖(ID:59385),使用請自行替換
貼紙|筆格設計
文字|來源于135AI寫作,請自行替換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