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膿毒癥日
共筑生命防線,守護健康未來
9月13日是“世界膿毒癥日”。自2012年起,這一天由全球膿毒癥聯盟(GSA)及其創辦成員共同倡導設立,旨在提升公眾、專業人士及政府衛生部門決策者對膿毒癥的重視和認知。膿毒癥,這一看似陌生卻實則威脅生命健康的疾病,正逐漸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重要議題。
膿毒癥,是指因感染引起的機體反應失調導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礙。它不僅是感染、燒傷、創傷、休克等急危重患者的嚴重并發癥,更是全球每年導致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全球膿毒癥聯盟及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全球每年膿毒癥患病人數超過1900萬,甚至有說法認為這一數字可能高達5000萬,而死亡人數則高達600萬至1100萬不等,病死率超過1/4。
膿毒癥已成為緊隨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創傷之后的第四大人類死因,其病情兇險、死亡率高、治療費用高昂,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膿毒癥的發生與多種高危因素密切相關。首先,高齡、營養不良是膿毒癥的高發人群;其次,腹腔、肺部和泌尿道感染是膿毒癥的重要誘因;此外,惡性腫瘤、免疫抑制、呼吸功能障礙和心血管功能障礙等基礎疾病也是膿毒癥發生的重要風險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高齡或嬰幼兒、免疫抑制性疾病、糖尿病、酗酒、留置導管等破壞皮膚完整性的行為都可能增加感染風險,進而引發膿毒癥。
膿毒癥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但通常包括體溫異常升高、寒戰、高熱等全身性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可能出現呼吸、循環系統的改變,如呼吸急促、意識障礙等。少數患者還可能出現消化道出血等嚴重并發癥。
針對膿毒癥的治療,早期識別和治療是關鍵。治療延遲與病死率直接相關,因此患者必須盡快接受適當的抗生素治療。血培養和疑似感染部位的培養應在抗生素使用前及時送檢,以明確病原體并指導治療。
對于癥狀嚴重的患者,如低血壓和乳酸水平升高的患者,應盡快接受液體復蘇治療,并根據器官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收住重癥監護室進行器官功能支持。此外,如果膿毒癥是由體內受感染的異物、泌尿系統結石、腸穿孔或膿腫等引起的,應及時進行膿毒癥的病灶或異物清除。
在預防方面,預防膿毒癥最好的方法首先是預防感染。這包括進行及時疫苗接種,尤其是易感人群;注意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如勤洗手、食用干凈的水和食物;預防醫院獲得性感染等。
【模板版權聲明】
排版|135編輯器
圖片|135攝影圖(ID:49991),使用請自行替換
貼紙|135編輯器
文字|來源于135AI寫作,請自行替換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