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分
QIU
FEN
空山新雨后 天氣晚來秋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六個節氣,秋季第四個節氣。斗指酉;太陽達黃經180°;于每年的公歷9月22-24日交節。秋分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示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此后白天漸短,夜晚漸長。《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由傳統的秋分“祭月”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定在“秋分”這天,不過由于這天不一定都有圓月,后來就將“祭月節”由二十四節氣“秋分”調至農歷八月十五日。
雷,二月陽中發聲。在古人的眼中,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而秋分時節的陰氣開始旺盛,所以此時連雷都不發聲了。
當天氣越來越冷時,一些小蟲開始活動減少,藏入穴中,并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抵御寒潮入侵。
秋分之后雨水量減少,加上天氣干燥,水氣還蒸發快,此時江海、湖泊的水量會明顯變少,有的沼澤及水洼處甚至處于干涸的狀態。
在食物的屬性中,不同的飲食有其不同的“性”“味”“歸經”“升降沉浮”及“補瀉”作用。《飲膳正要》提到,“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秋分時節宜平補,飲食清潤,適當多喝溫開水、淡茶和湯,以水解燥;適當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辛辣食物,以潤清燥。
早秋以熱、濕為主;中秋前后又以燥為主;而到了深秋、晚秋,卻又以涼、寒為主,夜涼白天熱,溫差大。
自然的變化使人體也發生相應變化:萬物凋零,秋風肅殺,讓人徒生悲涼、抑郁之感;氣溫下降,冷空氣對人體產生不良刺激,四肢尤其足部遠端毛細血管收縮,皮膚溫度下降;
人生于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就要與大自然的變化保持一致,以順應自然,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于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來維護和加強機體的陰陽平衡,使之能順應四時養生。
【模板版權聲明】
排版|135編輯器
圖片|135攝影圖(ID:59392)使用時請自行替換
貼紙|筆格設計
文字|135AI寫作,僅用作占位,使用時請替換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