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一到天悶熱,清涼綠茶一小杯,
解暑去燥清爽伴,一碗冰爽綠豆沙,
排毒除濕保安康,伴著美麗的夏花,
小暑快樂清新伴,開心逍遙涼自在!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
小暑開始進入伏天,所謂“熱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小暑這個時節雖然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
元代文人吳澄編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根據黃河流域周邊地區景物結合二十四節氣特點,將一年二十四節氣分成“七十二候”,每個節氣分成三候。小暑三候為:“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歷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民間小暑有“食新”、“吃餃子”、“吃炒面”等習俗。此外,在農歷的六月初六這天,民間有曬書畫、衣物的習俗。據說此日晾曬后,可以避免被蟲蛀,所以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
在過去,中國南方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食新”是將新打的米、麥等磨成粉,制成各種面餅、面條,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愿,同時懇請保佑風調雨順。
在中國北方地區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
文字:135AI寫作,僅用作占位,使用時請替換
貼紙&排版:筆格素材+135編輯器
圖片:135攝影圖(ID:50929)使用時請自行替換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