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來向晚
山淥正光華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百花盛開,自然界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清明節氣,與歲時物候相關,常以指導農事,有天朗氣清、春耕時宜之意;清明節日,是人們掃墓祭祖、慎終追遠的日子;因為二者相融,讓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內涵。
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地家家戶戶清明節這一天在門頭上插柳、在屋檐下掛柳、婦女頭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兒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掛紙錢。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
清明時節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為了適應春天陽氣生發的規律,人們應當晚睡一點、早起一些,舒緩形體,以使神志隨著春氣而舒暢怡然,這是養生的自然法則,違背了就會傷肝。
飲食方面,宜用清補之品,食甘減酸,溫潤陽氣,益肝和中。春季肝氣旺盛,食酸易致肝氣更旺,影響消化功能。
“清明”時節,天氣轉暖,細菌、病毒極易滋生,是呼吸道傳染病和腸胃病多發季節。起居、外出,應注意添減衣物,“勿極寒,勿過熱”。
圖片|135攝影圖(ID:58829)使用時請自行替換
文字|135AI寫作,僅用作占位,使用時請替換
頭圖|筆格設計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