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斗指甲,太陽到達黃經345°,于公歷3月5-6日交節。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
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自然節令的反映。
驚蟄節氣的標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中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中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一侯桃始華:驚蟄之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二侯倉庚鳴:春風和煦,陽光燦爛,倉庚從一條枝椏跳到另一個,唱著“春來到”。何為倉庚?黃鸝也,是最早感知春意的靈物,最為討喜。
三侯鷹化為鳩:古人稱“鳩”為布谷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饑,如癡而化”。到秋天,鳩再化為鷹。
驚蟄有吃梨的習俗。驚蟄節氣,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就讓人感到口干舌燥,身體不舒服。因此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風俗習慣。
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
香港、澳門一向有“打小人”的習俗。傳說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因此大家都要買份紙料,內含紙老虎、吉紙、小人紙等去“打小人”。
【模板版權聲明】
排版|135編輯器
圖片|135攝影圖(ID:23924)使用時請自行替換
貼紙|135編輯器、筆格設計
文字|135AI寫作,僅用作占位,使用時請替換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