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皆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圓幸福,年年歡聚。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不一而足。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
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
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一年一度的上元燈會、舞龍舞獅、老北京叫賣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節傳統節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這個節日的一大原因。
傳統的老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
河北較為獨特的元宵節習俗有井陘的拉花,井陘拉花是一株古老藝術奇葩。贊皇縣元宵節習俗——“拉碌碡”,拉祿碡是一種表現勞動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動在元宵節,它以打擊樂伴奏。
有大鼓、大鑼、鐃、水镲等。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
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必備的一種形式。每逢元農宵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形形色色,異彩紛呈。
放焰火,為山西人民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
文案來源:百度百科,僅做占位,請替換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83%E5%AE%B5%E8%8A%82/118213?fr=ge_ala
圖片來源:135攝影圖(ID:45386)
僅做占位,請替換
動圖元宵節快樂:樣式ID109333
是動圖,不可修改,可商用
素材貼紙&背景:135編輯器樣式自帶
排版樣式:135編輯器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