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早在遠古時期,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就會使用一些尖硬物體通過摩擦、抓揉、擠壓、捶打等手段刺激病患處附近,來減輕疼痛。
后來,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銳的石塊來刺激身體的某些特定部位,以達到減輕疼痛和治療疾病的效果。這些尖銳的石塊就是最早的針具,稱作砭石。
灸法早于針刺法。古代人們在使用火的過程中,發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緩解或解除,繼而學會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逐步發展以點燃樹枝或干草烘烤來治療疾病。
由于艾葉具有易于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于加工貯藏等特點,因而后來成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鎮痛是針灸療法應用最廣泛的領域。大量研究表明,針刺的鎮痛作用是通過內源性鎮痛系統而發揮作用,中腦邊緣系統如海馬、杏仁核等也在針刺鎮痛中起重要作用。
針灸引起的免疫調節作用主要表現為:①調節免疫細胞。增強正常機體免疫活性細胞的功能。
②參與神經-免疫反應。針刺或電針可以激活下丘腦,釋放內源性阿片肽,可引起深度的精神-身心反應,包括強效鎮痛作用、調節內臟功能、以及免疫調節。
研究表明,人體上募穴的分布和俞穴的分布與軀體神經和交感神經的節段性分布排列有關,臟腑募穴和相應的俞穴存在相同或相近的節段性神經支配關系。
針灸發揮作用離不開穴位。穴位的起源據推論是我們祖先在尋找痛點刺灸的過程中,逐漸發現體表壓痛點同軀體或內臟有特定聯系,從而形成穴位的基本概念。
穴位可以反映機體的功能狀態、疾病病理,且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功效,所以穴位是針灸治療的首要基礎。
有研究表明,病理狀態下穴位會變得“活躍”,反映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功能都將大大加強。以頸肩腰腿痛等病癥為例,大多屬于無菌性炎癥,針刺局部“活躍”的穴位,
可以激活內源性鎮痛系統,促使內源性阿片肽、膽囊收縮素-8、生長抑素等因子釋放,從而起到止痛作用,相比較較服用非甾體類藥物,針灸更直接針對病灶,起效更快,且無副作用。
【模板版權聲明】
排版|135編輯器
圖片|135攝影圖(ID:62868),使用請替換
貼紙|筆格設計
文字|135AI寫作,使用請替換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