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六個節氣,秋季第四個節氣。斗指酉;太陽達黃經180°;于每年的公歷9月22-24日交節。秋分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
秋分,“分”即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晝夜平分外,還有一層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下降。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由傳統的秋分“祭月”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定在“秋分”這天,不過由于這天不一定都有圓月,后來就將“祭月節”由二十四節氣“秋分”調至農歷八月十五日。
2018年6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復發布,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節日活動主要有文藝匯演與農事競賽。
秋分時節,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后進入了“候平均氣溫”劃分的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34px℃以下。
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
秋分后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版權說明】
文字|來源網絡僅占空(請替換)
圖片|pexels(可商用)
版頭+版尾|本人繪制
貼紙|135自帶+本人繪制
購買可使用本稿,請勿二改銷售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