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各地有祭奠掃墓活動。提倡文明祭掃、環保祭掃,不燃放鞭炮、火燭,防止火災發生。如果火災發生,及時撥打119報警。利用清明節廣泛宣傳尊崇親情孝道、傳承優良家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良好風氣的活動,人人爭做文明的傳播者,擴散優秀正能量。
節日期間可以開展祭掃烈士陵園教育活動,引導公民尊重烈士、崇尚英雄,緬懷革命先烈、弘揚革命傳統,以學校“山”文化為引領,立德樹人。
清明祭祖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大節,與之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
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拜祭。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于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后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游娛樂活動。
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提供現場祭掃服務的地區,要采取預約、錯峰、限流等措施,盡可能降低祭掃人流密度,減少祭掃現場人員聚集,并嚴格落實祭掃場所清潔消毒、祭掃人員體溫檢測、口罩佩戴、員工健康監測等防護防控措施。
暫停現場祭掃服務的地區,要積極創新服務模式,提供網絡祭掃、代客祭掃、云祭掃等便民、智能服務。
通知提出倡導文明低碳祭掃方式。各地要大力推廣網絡祭掃、鮮花祭掃、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引導樹立移風易俗新風尚。
排版 | 135編輯器
圖片 | 135攝影圖(ID:46230),使用請替換
文字 | 135AI寫作,使用請替換
貼紙 | 來源135編輯器 筆格設計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