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OLICY INTERPRETATION· —
“到2025年,與現代金融體系相適應的標準體系基本建成,金融標準化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質量效益和生態效益充分顯現,標準化支撐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
2月8日,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金融標準化“十四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金融標準化的發展目標和任務。
金融標準是金融領域需要統一的技術要求,為金融活動提供規則、指引。“十三五”時期,我國金融標準化工作取得突出成績。
政府部門共發布了金融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37項,市場自主公開金融團體標準47項、企業標準4307項,標準化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中的作用愈發凸顯。
但是,我國金融標準化工作還存在諸多不足。例如,金融標準體系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市場自主制定標準有待進一步規范,標準數字化轉型緩慢,專業研究機構數量和能力不足,復合型人才短缺。
隨著數字金融的快速發展,加快金融科技相關標準,促進金融業數字生態建設的意義重大。
要穩步推進金融科技標準建設,系統完善金融數據要素標準,健全金融信息基礎設施標準,強化金融網絡安全標準防護,推進金融業信息化核心技術安全可控標準建設,穩妥推進法定數字貨幣標準研制。
要探索建立完善法定數字貨幣基礎架構標準,并提出研究制定信息安全、業務應用、技術安全、基礎數據規范、終端受理以及評估檢測等七方面標準。
通過各類標準工作的制定使得數字貨幣相關的工作機制協調、有效運轉,能夠有效助力數字貨幣從當前試點階段逐步過渡到全面普及、應用階段。
目前,我國金融體系風險總體可控,但仍然處于風險易發多發期。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標準在金融業監管中的作用。
同時,專家認為,金融標準化建設也將進一步賦能金融監管。楊海平總結了三方面:
排版 | 135編輯器
圖片 | 135攝影圖(ID:52631),使用請替換
文字 | 135AI寫作,使用請替換
貼紙 | 來源135編輯器筆格設計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