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時
節
雨
紛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節氣與節日的合體。
清明節氣是干支歷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
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旺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放風箏
古人相信若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于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
踏青
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游。
加強外出安全教育: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若帶孩子祭祖時,做好防火教育,切勿讓孩子玩火等;若帶幼兒走親訪友、外出旅游等一定要有成人監護與照顧,遵守交通規則,以防走失。
春季各類傳染病流行期間,請督促幼兒多喝水,飯前、便后、戶外活動后用正確的洗手方法洗手,不吃生冷食物,以多種形式向幼兒講解衛生防病知識,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天氣逐漸轉熱,也看管好孩子不能到河邊、池塘邊玩耍,更不能私自下水游泳。平時還要加強孩子自我防范、自我保護、防火、防煤氣中毒等教育,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識。
END
排版 | 135編輯器
圖片 | 135攝影圖(ID:58836),使用請替換
文字 | 135AI寫作,使用請替換
貼紙 | 來源135編輯器 筆格設計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