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
每到大暑時節,由于氣溫偏高又有雨水,細菌容易滋生,許多枯死的植物潮濕腐化,到了夜晚,經常可以看到螢火蟲在腐草敗葉上飛來飛去尋找食物。
另外土壤高溫潮濕,很適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長。
大暑期間,我國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
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鳳梨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
在酷暑難當的夏天,人體毛孔開放,汗出不斷,陽氣大泄,衛外不固,風寒之邪極易乘虛而入。因此,伏天既要防“陽暑”,也要防“陰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征是:“斗指丙為大暑,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長江以南大暑正是緊張的雙搶季節,上午黃,下午青,搶割搶栽,“早稻搶日,晚稻搶時”,適時收獲早稻。
手機掃碼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