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的主要習俗有:禁火、掃墓、踏青、蹴鞠、插柳等。
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再折幾根嫩綠的柳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或者收拾供品打道回府。
現在大力推動鮮花祭掃、網上祭掃、社區公祭方式。要求各地積極組織緬懷先烈、追憶歷史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
大力倡導殯葬新觀念、新風尚,引導群眾破除封建迷信和喪葬陋俗,自覺進行殯葬習俗改革,不斷探索文明的祭掃方式。
清明時節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游踏青結合起來,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游踏青結合起來,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游踏青結合起來,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地家家戶戶清明節這一天在門頭上插柳、在屋檐下掛柳、婦女頭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兒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掛紙錢。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記淮河岸邊的壽春(今安徽壽縣)歲時說清明日,家家門插新柳,俗意謂可祛疫鬼。
《蕪湖古今》記蕪湖風俗時說,清明日“清晨,街市叫賣楊柳。家家折一枝綠柳蘸上清水插上門楣,婦女則結楊柳球戴在鬢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