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干支歷午月的起始。斗指丙,太陽黃經達75°,于每年公歷6月5-7日交節。“芒種”含義是“有芒之谷類作物可種,過此即失效”。
芒種,“芒”指的是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而“種”,一為種子的“種”,一為播種的“種”。“芒種”之名含義就是“有芒之谷類作物可種,過此即失效”。民諺“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農時節令的總結,表現了芒種節氣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
這節氣是農事耕種時機的分界點,由于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農事播種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了。芒種是谷類作物耕種的節令,晚稻在這個時節該種了。在稻作地區的南方,“芒種”是插秧的忙碌時節。
表示螳螂在上一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預示著芒種的到來。
指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并且感陰而鳴
是指能夠學習其他鳥鳴叫的反舌鳥,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芒種”,在民間也稱為“忙種”,是播種晚稻等谷類作物的時節。對中國大部分地區來說,芒種一到,是一年中最忙的時節。
農歷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于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將新鮮梅子味道加工后,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模板版權聲明】
排版|135編輯器
圖片|來源于135攝影圖(ID:25464)
貼紙|比格設計
文字|來源于AI寫作,使用請替換
使用說明:143707鏡像樣式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等,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個節日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同時也有紀念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該日投江自盡的傳說。
使用說明:替換背景圖操作步驟:1.點擊文字;2.點擊區域操作下的“層2”;3.點擊區域操作下的“背景”;
使用說明:143710鏡像樣式